
(120BTC.COm)讯:零知识证明(ZKP)长期被视为区块链扩充与隐私的万能关键,然而以太坊共同创办人Vitalik Buterin于2025年10月19日公布的GKR协议明确指出,ZK技术虽能大幅缩短链上验证时间,却无法阻止外部势力威逼用户交出见证资料,投票等情境因此仍暴露于胁迫风险。Vitalik的提醒把「计算效率」与「防胁迫性」的差距推向台前,打破市场把ZK视为通用的迷思。
单点突破的极限
GKR协议主打可把一连串运算包成单一证明,节省链上空间与费用。文章却同时示范:即便证明快速而精简,只要恶意方能要求选民出示原始见证或私钥,便足以干预投票意志。也就是说,ZK提供的是「我做对了运算」的佐证,并未保护「我不受威逼」的环境。这种落差在高度依赖匿名与自由意志的治理应用中尤其明显。
叠加架构的雏形
为弥补单点技术不足,Vitalik提议把ZK与多种加密工具组合,形成分层防御。架构核心包含三个模块:一、多方安全计算(MPC)把私钥与解密权拆分为多人共同保管,任何一名节点即使遭施压也无法单独泄漏明文;二、全同态加密(FHE)让计票等运算在密文状态直接完成,消除「使用中」暴露;三、可信执行环境(TEE)透过硬件隔离确保见证资料只在封闭enclave内部存在。ZK位于最外圈,验证TEE产出的结果正确无误,三层相互牵制。
防胁迫性的运作路径
分布式信任与硬件隔离结合后,投票流程被切分为「加密上传、封闭计算、公开验证」三段。首先,选票经FHE加密后送入链上,数据无需解密即可统计;接着,TEE在隔离环境内完成计算并产出中继结果;最后,ZK证明向所有节点公开「计算正确」而不揭露票数细节。由于私钥分散于MPC网络,敌对方即使掌握单一节点或证明者,依然无法还原个别选票,从而移除经济或政治压迫的抓手。
产业落地与竞速
复合式安全架构已经在多条ZK-rollup网络出现雏形。Polygon zkEVM、zkSync Era透过把ZK与不同加密手段混用,拉高吞吐量并降低成本;ZK投票系统展示了「一人一票」与内容隐私兼得的可行性。另方面,Chainlink Confidential Compute、Oasis Protocol等平台也在把TEE与ZK整合为标准功能,锁定金融机构级的资料保护需求。
Vitalik的警钟揭露:没有任何单一密码学原语能同时满足扩展、隐私与防胁迫三大目标。市场正从「单点突破」转向「叠加致胜」,把ZK、MPC、FHE、TEE堆叠成可公开验证且分散风险的机制。这套思路不仅回应区块链「去信任」的初衷,也为未来十年金融与治理应用奠定安全底座。